跳到主要內容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基本設定

Android Studio 幾乎是每個開發 Android APP 工程師必備的開發工具,而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是目前 Android Studio 最新的正式版本,此版本除了介面做了算是不算小的調整外,還正式加入了最新的 Jetpack Compose,算是 Android Studio 的一大改版。

然而不管 Android Studio 如何改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讓程式的開發能更順暢,針對自己的習慣來設定可說是必需的。然而 Android Studio 的設定可說十分繁雜,若真要全部了解幾乎不可能,在此針對自己常用的設定來做介紹。

————————————————————————————————————

Android Studio 主畫面

Projects 專案

初次開啟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可發現,介面和之前的完全不同了,除了可放專案的空間外,還多了些可快速設定介面。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一開啟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便可看到有開啟過的專案路徑,讓開發者可快速開啟所要撰寫的專案

Customize 簡易自訂 以往若想變換不同的主題,必需要從「設定」內去設定才行,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讓主題的設定變得簡單許多了。只要在「Color theme」去選擇所要的主題,就可快速的變更了,目前 Android Studio 提供兩種不一樣的主題,兩種各有各的所好。

除了主題外,還可快速設定文字大小(IDE font)、及編輯區文字大小(Editor font)。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IntelliJ Light Legacy 的主題較為明亮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Darcula 的主題較為炫酷

————————————————————————————————————

Settings 設定

接著我們進入「Settings」進行較多的設定,要開啟 Android Studio 的 Settings,只要在如下的介面中,使用滑鼠按下「All settings」按鈕,若是已有開啟專案的,可從功能表的「File → Settings」開啟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使用滑鼠按下「All Settings…」按鈕,即可開啟 Settings

Theme 主題

主題設定,在 Settings 中就放在「Appearance & Behavior → Appearance」中,就和主介面一樣,只有兩種可以選擇。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Imports 自動匯入

當我們從其他的程式複製一段程式碼到某處時,Android Studio 預設是不會自動將所有有用要類別匯入,雖然 Android Studio 會提醒有那些未 import,但還是麻煩些,若希望在程式碼貼上後,自動順便將所有有用到的類別匯入,此時只要將【Edit → General → Auto Import】內的「Add unambiguous imports on the fly」勾選,在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中,已經將 Java 和 Kotlin 分開設定,記得可別忘了也要將 Kotlin 的也勾選。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已將 Java 和 Kotlin 的「Add unambiguous imports on the fly」分開了

Appearance 顯示設定

顯示設定就放在【Edit → General → Appearance】內,在此我們只針對「補助線」、「顯示行號」及「顯示空格」來說明。

———————————————————————

補助線:這條線就是在 Android Studio 編輯區,會有一條豎線。這條線的用意是在告訴程式撰寫者,程式碼盡可能不要超過該條線,如此在看程式碼時就不會因為程式碼太長,而要再使用滑鼠去移動 Scroll bar 。若不需要有這條線,只要取消勾選「Show hard wrap and visual guides (configured in Code Style options)」。

————————————————————————

顯示行號:就是要在編輯區的左側顯行號,只要將「Show line numbers」勾選即會顯示行號。

————————————————————————

顯示空格:對於縮排,有的人習慣使用「Tab」,有的習慣「空白」,此時只要將「Show whitespaces」勾選,就可看得出縮排是「Tab」縮排還是「空格」縮排。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補助線」、「顯示行號」及「顯示空格」的設定全都位於【Edit → General → Appearance】內

Font 顯示文字

在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主頁,只能針對文字大小進行設定,若想要設定顯示的文字字體,那就要從【Edit → Font】中去設定。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在【Edit → Font】中不只可設定文字大小,還可設定所要顯示的文字字體

Code Style 代碼風格

Android Studio 已有預設好的代碼風格,我們可以自己從【Editor → Code Style】去修改自己喜歡的代碼風格,如將原本 4 格的縮排(Tab size)改成 3 格等。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從【Editor → Code Style】可自行修改自已的代碼風格

花了許多時間修改的代碼風格,並不希望那天因為電腦重新安裝,或是不知明的原因要再重設,還要再慢慢重新設定,此時我們可以從上方「Scheme」旁的圖示內,點執行【Export → IntelliJ IDEA code style XML】,將這次的設定儲存起來,當有需要時,只要執行【Export → Import Scheme…】,就可將它復原。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

以上便是自己在 Android Studio 會做的設定,最後,在 Android Studio 也有好用的「Favorites」 ,也就是「書籤」的功能,我們用「Translations Editor」為例(其他程式或工具亦同)。

在寫 APP 的都知道,要開啟「Translations Editor」有點小麻煩,這個常會用到的工具,偏偏它又無「快捷鍵」(或是設了也無作用),此時只要將它加入「Favorites」,就可讓我們快速來開啟它。

首先先開啟「Translations Editor」,並在頁籤上按下滑鼠右鍵,並選擇「Add to Favorites → Add To New Favorites List」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在頁籤上按下滑鼠右鍵,並選擇「Add to Favorites → Add To New Favorites List」

接著會出現「Add New Favorites List」對話視窗,在視窗中輸入你喜歡的 Favorites list name ,再按下【OK】按鈕即可。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當要開啟「Translations Editor」時,只要使用滑鼠點選左下角的「Favorites」頁籤,再 Double click 剛剛所設定的 Favorites list name(MyFavorites) ,就可看到剛剛所加入的「Translations Editor」工具的捷徑,此時只要再 Double click 該捷徑,就可開啟 「Translations Editor」了。

【圖片來源: Android Studio Arctic Fox 擷圖】

Favorites 讓常用工具或程式的開啟更方便了

留言

熱門文章 HOT==>

不鏽鋼炒鍋-開鍋、使用和養護|不鏽鋼炒鍋如何不沾、煎蛋、煎豆腐、炒飯實測、何謂萊頓弗倫斯特現象|Stainless steel pot Seasoning Usage Care

  廚房改到現在的位置後,才發現了一件之前未考量過的問題,那就是之前的炒鍋太大了,看來只能買新的炒鍋。 在不鏽鋼鍋、鐵鍋和不沾鍋,猶豫了很久,考量到平時料理的習慣以「中式菜色」為主,需要翻炒較多,用現有的平底鐵鍋來料理中式料理,有時真的不太好翻動食材,且之前在使用鐵鍋時有個大問題,就是每次料理完與【酸】有關的菜色後,好不容易養好的油膜又得重新來養一次了。 而不沾炒鍋有些食材會較硬,即使很小心的使用,大約每隔2~3年就要更換,最後決定較不需養鍋的不鏽鋼鍋,有興趣了解的朋友,我們在下面附上在挑鍋具時自己針對三種鍋具的比較表: 以上表格為個人在使用上的看法,僅供參考! 會決定買不鏽鋼炒鍋,其實也是廚房還沒移動前,平常料理都是用鐵鍋,但遇到糖醋、茄汁的料理,鐵鍋都要重新保養。 後來都會使用家裡的不鏽鋼單柄鍋料理糖醋、茄汁的料理,也因不鏽鋼單柄鍋,讓我們有信心購買不鏽鋼炒鍋,因為單柄鍋鍋身的設計,在翻動食材時真的不好翻動,中式料理還是用中式炒鍋才能無死角、好翻炒食材,在這也附上使用單柄鍋的心得分享「 不鏽鋼單柄鍋使用分享-牛頭牌VS斑馬牌 」 鍋子沒有絕對的好壞,端看使用者如何「正確」的使用它,只要使用順手,就是好鍋!!   附上「 認識不鏽鋼(201、204、304、316、430) 」材質簡介,文章裡面也有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不銹鋼材質的介紹與注意事項的連結 ,可供參考! 若喜歡我們的相關影片,請訂閱「碼農ㄟ譟咖」,並幫我們按讚+分享 若有不足處,請留言給我們,讓我們知道還有更佳的方式 感謝你的觀看!

Geany 設定與簡介

  Geany 不但是一套支援多種程式設計語言的全功能編輯器,且是跨平台的自由軟體,功能上比 Linux 內建的 xed 文字編輯器更為完善,當然若和 Windows 較知名的 Notepad++ 相比,則功能稍有不足,但對於一般的使用者而言,已十分足夠了。 要安裝 Geany ,若作業系統為 Windows 或是 Mac 可直接上 Geany 網站「 https://www.geany.org/ 」下載最新版的 Geany 安裝,若是 Ubuntu/Linux mint ,則可執行下列語法,安裝最新版的 Geany。

QuickCalc - 速算 : 多功能計算機-相關文章列表

QuickCalc - 速算 : 多功能計算機(免費版)支援Android  簡介 Quick Calc. 速算-多功能計算機(免費版),除了基本的計算功能,還有重量、長度、面積、體積、溫度及BMI的專業換算,並有簡易的比價功能,讓計算機不只是計算機,而是能運用在生活中的好幫手,且全模組皆由JC自行開發,非使用第三方計算機共用模組,有需要的朋友們歡迎下載使用!!(支緩android) QuickCalc - 速算 : 多功能計算機 <---軟體下載點免費版 相關文章與連結: Quick Calc. 速算-多功能計算機-免費版-歡迎下載 QuickCalc - 速算 : 多功能計算機-版本更新公告-增加新功能為:"貨比三家(簡易版)" APP是為了解決重覆計算、快速得到結果 減重行動開始! 是懶惰推動了科技的進步,還是科技進步助長了懶惰? 什麼"單位換算"也有口訣? 米原來是用斗來算重量   廣告是我們的收入來源,使用軟體時,若有看到喜歡的廣告請幫忙點擊,讓我們有足夠的動力支持我們進步,感謝大家。

Android x86 安裝與簡介【上篇】- Android x86 介紹與 VirtualBox 設定

  Android x86 為 Google Android 作業系統開放原始碼的衍生版本,目的是讓 Intel、AMD 為主的電腦也可使用。 在開發 Android APP 時,雖然可使用內建的模擬器,但只要使用過的都知道,Android Studio 的模擬器慢到一個不行,且還常常無故就啟動不了,總之就不是那麼好用。 雖然還是可使用其他的 Android 模擬器,但大多數都只支援 Windows 或是 MAC,幸好 Linux 的使用者還有台灣知名的自由軟體開發人與提倡者 黃志偉 所維護的 Android x86 可使用。

不鏽鋼單柄鍋使用分享-牛頭牌VS斑馬牌

  【單柄鍋】在我家的出場率很高,因為它實在輕巧、很方便、好清洗! 這兩個鍋在我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初購入的是左邊斑馬牌,五、六年前那時剛爆發食安問題,那時我才開始重視不鏽鋼這材質,並做了一些功課。 當時在購買斑馬牌的單柄鍋時,其實還有兩個不明材質不鏽鋼的單柄鍋,因不知它們是什麼材質的不銹鋼,有疑慮就打算換掉,剛好看到斑馬牌它是304的不鏽鋼,不知好不好用就先買一個回家試試。 而另一個右邊的牛頭牌是前年購入的,因只有一個實在不夠用,我們家又是三餐都自己料理,為了家人的健康,用好一點的材質是必要的,在購買時的考量點,是說牛頭牌它打著底部加厚,且整體質感與握把的手感也是我喜歡的,就把它帶回家了,使用後真心喜歡,讓我有勇氣繼續購買底部加厚的不鏽鋼鍋。   由上圖可以看到斑馬的底部並不是平整,但型是圓弧型,用打蛋器很適合,一般我都隨性,拿到什麼就用哪個,但在特殊的情況下,我會分別用這兩個鍋來做不同的料理。 來一張近照,兩個都有側邊都有倒水的功能,這張較能看到兩個鍋底部的平整度。   兩個把手都是穩固的,而斑馬把手造型較一般,牛頭牌較圓弧,手感也好。   斑馬底部較薄,牛頭牌較厚。 以下是針對兩個鍋的比較: 以上單純的針對我個人手邊的兩個品牌單柄鍋使用至少一年的習慣與心得分享,沒有任何商業行為或其它的品牌的廣告,每個產品都有廠商設計它們的用心、呈現的考量,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